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其中包括13条肺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肿瘤瞭望》邀请敦化市医院崔茹龙教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余清教授、永城市人民医院陈凯教授、潜江市中心医院李文斌教授和太仓市中医医院吕红教授解读《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供业内同道参考。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性疾病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加强其同质化、规范化诊疗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其中包括13条肺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肿瘤瞭望》邀请敦化市医院崔茹龙教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余清教授、永城市人民医院陈凯教授、潜江市中心医院李文斌教授和太仓市中医医院吕红教授解读《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供业内同道参考。
崔茹龙教授: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其中包括13条肺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1]。请陈余清教授谈一谈肺癌质控指标的出台对于提高我国肺癌诊疗质量的意义。
陈余清教授:质控指标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国医疗质量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陆续制定印发了部分临床专业质控指标、国家限制类技术质控指标,对促进相关专业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徽省从2015年开始成立首批省级医疗专业质控中心,包括肺癌的单病种质控中心,我现在担任安徽省肺癌质控中心主任。8年来,安徽省在推行肺癌规范化诊治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家癌症中心于2021年开展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评选工作,根据肺癌质控的要求,临床医生应掌握肺癌诊疗的前沿进展,推进肺癌诊疗规范化、同质化的进程,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的网络质控框架。
以下介绍安徽省在肺癌单病种质控方面开展的工作:①我们根据安徽省卫健委的要求,每年举行四次专家会议,讨论《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以及CSCO指南;②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每年更新一版安徽省肺癌质量控制的规范和要求,并且每年进行两次大规模培训,覆盖所有的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③肺癌全程管理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因此MDT对于肺癌单病种质控非常重要,安徽省在2015年只有三家医院设立MDT,到现在90%的医院成立了MDT团队,我们会邀请省内外肺癌MDT团队在培训大会上进行病例分享,展示MDT肺癌综合诊治策略;④通过大赛、技术培训等形式促进肺癌规范化诊治水平的提高;⑤专家下沉到基层督导检查,对检查出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反馈,对各医院的肺癌单病种质控水平进行排名,表彰排名前十的单位,对后五名的单位进行批评和回头看;⑥我院作为省级质控试点单位,近两年还组织了专家下沉到基层,开展指南巡讲以及督查指南的贯彻落实情况;⑦安排市级质控中心的主任定期交流肺癌质控的措施和经验,评选出成绩突出者给予精神奖励。
崔茹龙教授:下面请陈凯教授谈谈对《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的肺癌质控的理解,这13项肺癌诊疗质控指标如何应用?
陈凯教授:单病种质控对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做好医疗质控是提升医疗质量的前提。质量、安全和患者满意度也是我所在医院的重要目标,我院每月总结质控指标数据,了解指标实施情况。在肺癌领域,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的医疗质控中心逐渐建立和完善,过去主要在大医院设立质控中心,而且质控指标数据的收集存在不足,目前在很多地市级和县市级医院也建立了质控中心,质控数据需要逐级上报。
具体到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肺癌部分共包括13项质量控制指标,涵盖了诊断部分、外科部分、药物治疗、放疗等全病程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临床规范化诊断、用药和患者管理提供指导。诊断部分包括指标一(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 TNM 分期诊断率)、指标二(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 TNM 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指标三(肺癌患者非手术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指标四(肺癌患者术后病理 TNM 分期率)、指标十(肺癌患者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前基因检测阳性率)。药物治疗部分包括指标七(Ⅲ期肺癌患者初始治疗综合治疗率)、指标九(Ⅳ期肺癌患者首次抗肿瘤药物治疗一线推荐方案采用率)。放疗部分包括指标八(肺癌患者精确放疗率)。外科部分包括指标五(肺癌切除术术中淋巴结清扫率)、指标六(肺癌切除术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充分率)、指标十二(肺癌手术患者肿瘤完整切除(R0)率)。指标十一(肺癌患者非手术治疗后疗效评价率)和指标十三(肺癌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率)是用于疗效评估的指标。
以指标一(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 TNM 分期诊断率)为例,据我了解,很多地市级和县级医院的TNM分期诊断率很低,包括外科、内科和肿瘤科,如果不能进行精准TNM分析,就谈不上规范治疗。
指标九为Ⅳ期肺癌患者首次抗肿瘤药物治疗一线推荐方案采用率,其定义为“诊断为Ⅳ期的肺癌患者首次抗肿瘤药物治疗采用一线推荐方案的患者数占Ⅳ期肺癌患者首次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从Flatrion Health数据库中筛选纳入2011年1月至2019年7月符合条件的1589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是遵循指南组,另一组是未遵循指南组。结论显示:遵循指南选择一线推荐治疗方案的患者获益最大,患者治疗中断的风险降低40%,相比不遵守指南的患者,中位治疗持续时间延长约1个月[2]。每位临床医生都应根据患者情况依据权威指南进行一线治疗方案的推荐。
指标十为肺癌患者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前基因检测阳性率,定义是“肺癌患者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前基因检测显示驱动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数占接受分子靶向治疗的肺癌患者总数的比例”。指标十在各医院落实率很高,但也存在一部分患者没有检测的情况,比如患者家属可能不配合,在没有基因检测的情况盲吃靶向药。基因检测率在各地域之间有所差别,一线城市接受基因检测的患者比例更高。分子分型是NSCLC实施靶向治疗的前提,依据指南推荐进行驱动基因检测,基于分子分型选择靶向药物治疗为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更多。
以ALK-TKI为例,完善基因检测明确存在ALK+的NSCLC患者接受三代ALK-TKI抑制剂洛拉替尼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3-10],如果不进行ALK检测,盲吃药物的疗效可能不太好,并非药物的疗效有问题,而是因为没有检测出获益人群。基于此,国内外指南推荐--所有含腺癌成分的NSCLC患者均需进行驱动基因ALK检测。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对于明确作用靶点的药物,须遵循靶点检测后方可使用的原则。不得在未做相关检查的情况下盲目用药[11]。
分子分型指导下的靶向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3-10]
指标五(肺癌切除术术中淋巴结清扫率)与患者预后相关。指标十三(肺癌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率)体现术前评估水平,如果患者在手术台或术后不久的死亡率较高,意味临床医生在术前评估不到位,让不该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这些指标与患者的安全和手术质量、医生的诊疗水平息息相关,对于整体肺癌的治疗非常关键。